牛津行记

申请了学校的Oxford访学活动,很幸运的通过了,也因此获得了前往英国牛津地区短期居住和学习的一次机会,毕竟是人生第一次出国,还是很值得一记的。

本来想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不过后来印象实在模糊了,就随便记了。文中图片均经过压缩处理,所以比较糊。

出国前办签证和护照的相关事项就暂且忽略吧,毕竟又不是什么美好记忆。出发当天要从西安坐飞机直达伦敦,全程约13H,的确是相当无聊的旅程,也就按下不表。唯一有意思的一点是当天正是欧洲杯决赛,西班牙对战英国,因此很多人都在看欧洲杯决赛,甚至连英国海关入境的检查官都在一边看欧洲杯直播一边给护照盖章,被我的同学发现后只得尴尬地笑笑。

从机场到住宿地很远,老师联系了司机把我们几个学生送过去,司机在路上打开车载屏幕也开始看欧洲杯,只能说当地人的生活状态确实很“松弛”。

平心而论,住宿条件实在一般,甚至比不上国内很一般的连锁酒店,不过在英国能顺利解决住宿条件已经实属不易,似乎也没什么好再奢求的了。

oxford-1

第一天是没什么具体活动安排的,大家早起之后在统一的客房里吃饭,下午就是自由安排。街上建筑的风格制式与国内是截然不同的,初来乍到的确是新鲜的很。尤其是许多高耸的教堂或城堡,在国内难得一见,但是在这里却是司空见惯的场景。许多古建筑并不完全是作为观景存在,它们仍存在着实用功能,例如许多教堂可以正常进出,进行祷告活动。再如牛津校内的许多建筑外部可能已有上百年历史,但是内部已经是翻新的教室或是办公室等等。

oxford-2

oxford-3

oxford-4

街上的行人各色各异,各种肤色各种口音的人随处可见,七八月份正是旅游旺季,街上时常能够看到许多旅行团排队通过。大概世界各地都有华人,在伦敦四处闲逛时尤其见的更频繁,不免会生出一点“世界真小”之类的感慨。

这边天气是出名的多雨,在路上经常会突然下起雨,很多路人看起来都并不很在意,可能只是习惯了。

晚上我们在一家中餐厅就餐(因为初来乍到不知道该吃什么hh),可惜体验很一般,还差点被老板宰一刀。后来我们就只吃快餐了,麦当劳的 saver’s meal 吃了好几次,还有旅馆附近的一家披萨店味道很不错,价格也便宜,回国后我也时常回味。我们一行人还特意去吃了炸鱼薯条,感觉味道一般,不过鳕鱼排吃起来还是挺爽的。

第三天去往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以及附属的tower。前几天只能在外面看看,今天终于可以进教堂看看里面的玻璃彩绘,的确是十分绚丽。教堂附属的塔门票为每人6磅,通过一个狭窄的楼梯可以直通塔顶,以一个绝佳的角度观赏对面的大教堂,同时也可以把牛津城尽收眼底。前面说了牛津地区大多是久经历史的古建筑,从高处鸟瞰高楼极少,而各种各样各色的居民房错落排列,别是一番不同于现代摩天大楼的光景。

oxford-5

oxford-6

oxford-7

接着走走停停,中午吃完一顿饭之后来到了牛津阿什莫尔博物馆,尽管团体票需要提前预约,但是我们向工作人员求情还是把我们放进来了。

馆内分为若干小的展馆,从历史到文化,从文字到绘画,从工具到货币,从布料到盔甲都有涉及,广度范围很大。历史和文化爱好者想必会大饱眼福。

oxford-8

接下来原计划是去参观Bodleian图书馆,然而时间不够了,赶到时图书馆已经闭馆了,所以只能打道回府了。

第四天有一位学校联系的公司高管为我们作一个交流报告,虽然他发音足够清晰,但是还是一个不小的听力挑战。报告内容总体上还是那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去尝试,去探索,去挑战。我总觉得这种成功人士的经历各有各的成功,但是也都各有各的机遇,实际上是不可复制的。除了成功的事实之外,我确实也没收获什么更有新意的内容。另外听到他家里是开公司的,突然让我有一种“考研失败于是前往英国读硕士”的既视感。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几个同学轮流当导游一起去了不少地方,比如去了牛津本地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里面许多动物标本和化石标本制作精良,近距离观看的震撼感和真实感相当令人满足;

oxford-9

去了牛津的几个景点,比如叹息桥,看了牛津大学的几个校区;去了牛津当地一个似乎很有名的集市,我还买了一罐奶酪,可惜回家后放冰箱里直至坏掉我也没尝过一口。

oxford-10

oxford-11

去了伦敦,作为全球知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伦敦的景色无疑更为多元化,既有古色古香的古建景点,也有现代化的商贸中心。我们去看了白金汉宫,大本钟和伦敦眼,当天恰好是小雨转晴,天边一抹彩虹在我拍照时偶然入镜,留下了不错的纪念。

oxford-12

oxford-13

oxford-14

oxford-15

去了伦敦国家美术馆,虽然不懂什么艺术,不过在管内也是看到了一些熟悉名字的艺术家的作品,比如梵高的著名作品《向日葵》,还有莫奈的一些作品。

oxford-16

去了著名的大英博物馆,在硕大的馆内走马观花看了3个小时左右,心想大英博物馆的确名不虚传。馆里还有一个专门的中国展区,看着那些瑰宝奇珍不禁感慨。

oxford-17

oxford-18

oxford-19

去了剑桥,每人花了15磅在康河上乘渡船游览(这是砍价后的价格),也许是中国游客很多的缘故吧,划船的小哥在介绍时还提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oxford-20

去了科茨沃尔德,徒步在Slaughter姐妹村之间,气候宜人,景色优美。其实那里设施条件和中国的许多乡村差不多,但多一份英伦风情,宁静,静谧,漫步其中不失为一种惬意的享受。

oxford-21

除了观光,我们还参观了牛津大学的C14考古实验室和无机实验室,以及后来又去了帝国理工的部分实验室参观。平心而论,实验室条件和国内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那里的老师也说国内一些学校的设备比牛津好得多。

oxford-22

不过实验室的工作风格却是截然不同,我们参观的日子选在周六,去的时候实验室里几乎没有人。如果在国内实验室,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一周六天工作几乎是所有化学实验室的常态,有机方向的实验室更甚,一周六天半加上周天晚上开组会的组也不是没听说过。相比起来,国外整体的工作压力会小得多,可以享受一种更chill的生活方式。但是工作压力小对应的是竞争力不足,尤其是对于那些将来想要回国发展的人来说,更少的paper往往会成为不小的阻碍。

14天的时光转瞬即逝,同学们最后以一场BBQ结束在英国的时光。这次外出,更多的是以一种旅游心态的观赏,如果真要比较国内和国外的生活环境,我想发达国家的生活条件固然具有优越性,但你也很难忽视其在便利性、舒适性和生活成本上与国内的差距。别的不说,只看支付这一项就完全没得比,英国很多小店只有现金收银或刷信用卡,而国内基本上全面普及了移动支付,连路边卖菜的小贩也会有微信和支付宝收款码,在便利性这方面确实要好得多。更别提国内的外卖,打车,餐厅下单等等等等,许多在国内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英国却麻烦至极,或者需要更高昂的成本。如果去英国只是旅游的话,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是真要常住,许多不足也会逐渐显露出来。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和牛津肖老师能提供这次珍贵的机会,这次去英国的经历非常难得,它给我一个机会用自己的双眼去看,用自己的双腿去走,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无疑最为宝贵,也最为真实。


牛津行记
http://argon-gas.top/p/33388.html
作者
Sun
发布于
2024年7月15日
许可协议